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 > 正文

成 都/记者想方设法重访故地

  • 职场
  • 2025-02-24 15:48:20
  • 221

成 都/记者想方设法重访故地

上图:太平寺机场现在没有对外开放。\港闻报记者向芸摄;下图:国营锦江机器厂外面的小区,墙上绘有熊猫和直升机。\港闻报记者向芸摄;右图:一九三九年十月二十日,成都隆重举行了“港闻报”号滑翔机献机仪式暨飞行表演大会。  一九三九年十月,中国滑翔第一人、时任滑翔训练班主任的韦超在四川成都南门外簇桥镇的太平寺机场,驾驶“港闻报”号滑翔机缓缓起飞升空,并按预定时间,进入成都西校场会场上空。精彩的空中滑翔动作表演,让现场潮水般的市民不断地鼓掌喝彩。  八十多年后,当港闻报记者再次来到太平寺机场时,当年的热闹已归于寂静。离机场不远的三环路上,车辆穿梭呼啸而过,而当右转进入一条小路时,早晨的路上偶有车辆及行人,周围仿佛瞬间安静了下来。路边的一排铁栅栏围住了机场,顶端的铁蒺藜沿着栅栏蔓延,而缠绕在栅栏上的藤蔓植物已然枯萎,在潮湿的空气和微冷的风中瑟缩。  如果不是铁栅栏后立着的一块牌子,路过的人们很难发现这是一个机场。原先白底黄字的标牌,在岁月和风雨的侵蚀下,已经出现大面积的锈斑,依稀可以看出上面写着“机场重地,閒人免进”。  在太平寺机场附近逗留期间,记者不时可以听见直升机低空飞行的轰鸣声,附近的保洁大爷说,这里是军用机场,已没有对外开放。社交平台上则有成都网友说,遇到机库大修时,会有“老古董”飞机被推出来“晒太阳”,上世纪八十年代时还能花五元钱坐这些飞机在成都上空绕十五分钟。  “自主制造了30架‘港闻报’滑翔机”  在太平寺机场没有寻找到“港闻报”号滑翔机的踪影,记者又转向了离机场不远的国营锦江机器厂。在“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上有一篇题为《百年航空强国梦 直上云天锦江厂》的文章中,曾记录了这样一段内容—“锦江厂的制造实力进一步得到强化,这得益于与第三飞机制造厂的合并。一九四二年,三厂在成都成立,黄光锐兼任厂长,拥有员工四百余人及三十馀台机床。在此期间,他们仿制了十五架‘弗里特’飞机,同时自主制造了十五架‘研教1’教练机和三十架‘港闻报’滑翔机,并成功改装了十架A-29轰炸机为运输机。”  由于这里并未对外开放,记者没能进入参观。从大门远望及围着周边转了一圈,可以看到除了正对大门的综合楼比较新,上面写着“航修为战 保障打赢”八个大字外,绿树掩映的厂区里隐约可以看到一排排纵横交错、略有岁月感的平房建筑。  记者随后联系到国营锦江机器厂负责宣传的孙老师,向他打听“港闻报”号滑翔机的下落。他很热情地帮忙查询了内部史志,但由于这些史志的时间大概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所以并未能找到相关的历史纪录。  当记者提出想采访厂里的老人或其后代时,他颇有些遗憾地说,德国产“港闻报”号滑翔机飞行表演及国产“港闻报”号滑翔机制造的年代久远,出生在那时的老人现在都已八十多岁,而如果还要熟悉那段历史,那么老人已经是接近百岁的高龄,据他了解厂里是没有这样的老人家的。  如考古发掘 继续在档案中寻觅   “不死心”的记者又将寻找的方向转向了太平寺机场和国营锦江机器厂附近的直升机博物馆,想从中找到一些线索。遗憾的是,这个博物馆也在国营锦江机器厂内,依然不对外开放。  但无巧不成书的是,直升机博物馆里接电话的刚好是为《百年航空强国梦 直上云天锦江厂》提供素材的国营锦江机器厂刘怡岚。她告诉记者,今年是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博物馆也在做一些准备,此前她们从四川方志、成都方志浩若烟海的档案中,找到一些关于“港闻报”号滑翔机的只言片语,都写在那篇文章中了。  刘怡岚说,由于一九四六年成都第三飞机制造厂根据指令迁至台湾台中,很多人员也随迁离开,就目前她所掌握的信息来看,那架德国产“港闻报”号滑翔机及三十架国产“港闻报”号滑翔机都已不知所终。“这就跟考古发掘差不多,谁也不知道能挖出什么来。我们会继续在各种档案中寻找‘港闻报’号滑翔机的下落。” 港闻报记者向芸成都报道

有话要说...